外资暴跌97%!印度被迫解锁中国游客,却用10万存款证明设闸
时隔五年,印度终于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。
一位在孟买经营旅行社的印度老板,看着电脑上久违的中国游客咨询,笑着摇头:“再不开放,我都快忘记怎么讲中文了。”

时间倒回2020年,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的一场冲突,让两国关系骤然降温。

印度随即冻结了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,同时停飞的还有两国间的直航航班。
从中国去印度,不得不绕道第三国,旅行时间和费用暴增三四成。
五年间,中国公民赴印签证从每年20万份断崖式跌到不足2000份,曾经热闹的新德里“中国游客接待处”,招牌都积了灰。
这些年来,中方一直在悄悄推动解冻。
2024年,中国率先放宽了对印度技术工人的商务签证限制,今年又恢复了中断五年的印度香客赴西藏神山圣湖朝圣活动。

五年间,中国向印度人发放了5万份签证,几乎是同期印度给中国签证数量的25倍。
面对这些善意,印度官方口头上表示欢迎,行动上却像踩了刹车。
恢复直航、互派记者这些中方提议的措施,在印度官方的抽屉里,一躺就是好几年。

今年夏天,事情意外出现转机,但推动力并非来自中印之间,而是来自遥远的华盛顿。
7月底的美印贸易谈判桌上火药味十足。
美国要求印度打开农业市场大门,降低对美国大豆、玉米和乳制品的关税。
印度谈判代表拉杰什·阿加瓦尔眉头紧锁,印度42%人口靠农业吃饭,约7亿农民的生计碰不得。
乳制品更涉及印度教信仰的神圣性,让吃转基因饲料的美国奶牛挤出的奶进入印度?想想都会激起民愤。

谈判僵住了。
白宫威胁的8月1日关税大限近在眼前,印度官员却直言“国家利益高于最后期限”。
更让新德里难堪的是,川总几次三番在公开场合邀功,自称“斡旋”促成了印巴停火。
印度政府被架在火上烤,接受这话等于承认自己需要外人调停,否认又可能得罪这位善变的美总。
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印度驻华大使馆的签证通知悄然上线。
北京观察人士一眼看穿:印度这是被美国逼得“战略转身”了。
几乎同时,青藏高原上传来了机械轰鸣。
雅鲁藏布江下游,中国开工建造墨脱水电站的消息,让新德里某些官员坐立不安。
装机容量6000万千瓦,相当于三个三峡的超级工程,被印度东北部某地方官员称作“悬在头上的定时水炸弹”,甚至有印度网民叫嚣“用导弹炸掉大坝”。

讽刺的是,2022年印度东北部洪灾时,正是中国共享的水文数据帮助了他们减灾。
一些印度专家私下也承认“控水威胁论被夸大了”,但挡不住政客们把科学问题变成政治筹码。

印度的转身,其实也是五年“去中国化”挫败后的现实选择。
2019年,莫迪政府雄心勃勃要和中国“经济脱钩”,将华为等企业排除在电信市场外,严审中国投资。
结果呢?
2022-2023财年,印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净额暴跌至3.53亿美元,比2020年的439亿美元缩水超过99%。
没了中国的电子元件,印度工厂流水线慢了下来。
2023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电子元器件价值120亿美元,加上经香港转口的60亿美元,占其该品类总进口一半以上。
印度政府内部开始出现清醒声音。
“不能继续回避中国了”,一位高级官员在内部会议中说,
“他们生产我们组装业务所需的关键部件。想深入供应链,就必须和中国企业合作。”
很快,政策悄然松动:中国龙旗科技与印度迪克森公司合资建厂的方案获得批准,专注生产手机、平板等电子产品。
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也正式建议,放宽对中国投资审查。

新德里街头,旅行社开始重新印制中文宣传册;
孟买的豪华酒店把“欢迎中国游客”的标语擦得锃亮。
但恢复的旅游签证还带着几分矜持,申请人需提交10万元存款证明,且必须亲自到指定城市的签证中心按指纹。

相比东南亚国家扫码即得的电子签,这道门槛暗示着信任远未重建。
五年签证冻结画上句号,但解冻的河水下仍有暗礁。
印度网民看到雅鲁藏布江上,中国工程师在9度强震区筑坝的硬核技术,再想想本国那座“启用即坍塌、材质酥如奶粉”的大坝;

印度学者讨论“为什么中国牲畜坐火车有座位,印度人却挂车顶”……
两个邻邦的相处之道或许该回到最朴素的道理:
与其在上游下游互相猜忌,不如共建水道治理的合作之渠,共建经济合作的信任之桥。
毕竟江河奔涌向海时,从不认得什么国界线。
参考资料
1. 看看新闻:《印度\"去中国化\"失败?考虑放宽中国企业在印准入》
2. 中华网:《美印贸易协议难达成 问题出在哪 农业红线成障碍》
3. 新浪财经:《中国雅鲁藏布水电开建,印度有反应,高官抱怨:上游多个定时炸弹》
4. 新浪网:《时隔5年首次释放信号,被川普逼急了的印度,对中国有个大胆想法》
5. 搜狐新闻:《五年过去,印度悄悄换了一种同中国打交道的方式》
6. 中国网:《印度悄然改变“对华封锁” 政策转向吸引中企投资》
(小可 老A)
下一篇:没有了